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相機可以分類嗎?

第一前提DSLR是有包袱的:原廠的鏡頭、機身、電池、閃光燈幾乎都不能通用(甚至同一廠商的零件也不能共用),非原廠的鏡頭、閃光燈、腳架和記憶卡才有可能通用。底下提供一些分類模式來解說:

以機身片幅(感光元件)來分
中片幅、全幅、APSC(APSH)、4/3,相機廣告稱有多少千萬像素就是指這一片幾公分見方的感光元件數量,片幅越大的越貴。目前比較多人使用全幅、APSC(APSH)這兩級,所以鏡頭也分這兩級,全幅鏡可以用在APSC機身,反過來就效果不好。

以製造廠商來分
日系的最多像是Canon、Nikon、Sony、Pentax、Olmpus等等,能在這嚴酷的市場生存下來,都是有其歷史和優點的,這部份就很主觀了。

以鏡頭焦距來分
長鏡頭、中距離、廣角鏡、微距鏡,前述鏡頭又可分可變焦距和不可變焦距的定焦鏡。第二前提越貴的鏡頭,成像通常越好,這裡說得好可以農產品舉例說明:A水蜜桃比B大10%,視覺上是還好,但是價格上絕對不只貴10%。

以外觀來分
機身、鏡頭是兩個必要元件缺一不可,其他的手把、閃光燈(還分內建和外加)、鏡頭上的保護鏡減光鏡、螢幕可否對焦或翻轉,就看個人需求。

以價格來分
入門機、中階機、專業機(片幅大、自動對焦快、連拍快、越重),當然因為年代與市場定位,也不見得分得如此涇渭分明。

有無機身防手震
Olympus、Sony(NEX系列除外)這兩家使用機身防手震,所以搭配的鏡頭可以不用考慮是否有防手震。

有無鏡頭防手震
Canon鏡頭標示IR、Sigma鏡頭標示OS、Nikon鏡頭標示VR就是該鏡頭多了防手震的功能,價格當然也往上攀。

有無機身馬達對焦
Canon全系列機身無馬達全做在鏡頭上,Sony都有機身馬達,Nikon除了D5000、D3000、D3100、D60和D40外都有對焦馬達,如果機身和鏡頭都沒有對焦馬達那就只能手動對焦。

有無鏡頭馬達對焦
Nikon的AF-S、Canon的USM、Sigma的HSM、Sony的SSM和SAM都是鏡頭上的馬達型號。

有無錄影功能
最近1-2年出的單眼也都有錄影功能,因為機身不停的推陳出新所以二手機身不值錢,反而是好的鏡頭才保值。

閃光燈熱靴接頭
除了Sony需要轉接頭外,其他廠牌都可以共用,但是不同廠商還是無法SSL(自動偵測曝光級數)

其他附件

手把--內有電池和快門等調整鈕,因為有些鏡頭比機身長很多重很多,為了配重或長時間拍照的選用配備,也有分原廠和副廠。

閃光燈一般內建大約12(Guide Number),當然也有些相機是不附閃光燈的,市面上可以買到大約GN58這種高出力的閃光燈,他在ISO100下全出力時,58=2光圈*29公尺距離,算是很遠的距離了。閃光燈像燈泡一樣是一種消耗品用久了會無力或者壞掉。
另外如果希望閃光燈不要打在正面減少立體感,可以考慮離機閃,有兩種方式可以達成:光觸發和無線電觸發,從原廠到副廠,幾千塊到幾萬塊,頻道越多遙控越遠的越貴,總歸一句話有錢好辦事。

保護鏡--這一類都依鏡頭大小分尺寸的55mm、61mm、67mm、72mm等等,別買錯了,目的在保護鏡頭前玉不要磨到或刮到。
偏光鏡CPL--目的在減少反射,讓藍天更藍。
減光鏡--用在水景瀑布日出日落反差大的場景,想用慢快門0.5-2秒而不過曝時表現出絹絲的感覺,標示ND8-400數字越大越黑。
增距鏡--其實只是個空心環裡面並沒有鏡片,用來增加鏡頭與機身的距離,目的是放大倍率。
增大鏡--其實就是個放大鏡。
倒接環--本來接近被攝物的物鏡接到機身上,所以有分尺寸的,像18mm廣角端放大倍率越大,可是得非常靠近被攝物而且景深極淺,加上手動對焦難度很高。

腳架
團體照自己要入鏡、煙火、星軌或者避免慢速快門手晃時就要用到腳架,有些高檔貨是將腳架和雲台(固定相機)分開販售的,腳架也是攝影器材中少數可以通用的配件,也就是不分Canon、Nikon或者Sony。

防潮箱
這就不用說了,幾萬塊的相機、鏡頭都在買了,這幾千元的防潮箱就給他敗了吧,如果裝備發霉了可是很討厭的。

相機有點像單車,有人要名牌多功能的身價,但是技術或體力不濟,但是也有人只要快樂與裝備無關。

沒有留言: